首页 > 快讯 > >正文

伴随避险情绪的上升,金价正在一路攀升。

央行、投资者都在加入购金大军,突破2000美元后历史高点已经不再遥不可及,专家对于黄金的长期走势依然看法乐观。

金价上涨带来一系列投资机会,除了购买实物黄金、投资黄金衍生品,黄金相关股票近期也有较大涨幅。截至3月30日,A股方面,山东黄金(600547)、中金黄金(600489)本月涨幅分别为12.43%和12.62%,虽然近日略有回调,但仍跑赢整体市场。港股市场上,招金矿业(01818)月内涨幅更是达到惊人的42.65%。


(资料图片)

全球央行和投资者都在抢购黄金

2022年,全球央行持续购入黄金,年度购金需求达到1136吨,较上年的450吨翻了一番还多,创下55年来的新高。到了今年,这样的势头还在继续。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底,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共计35362.8吨,当月净增31吨。其中,欧元区(包括欧洲央行)共计10773.5吨,占其外汇总储备的54.5%。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外汇管理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末中国人民银行的黄金储备达2050.3吨,比1月末涨约24.8吨。自2022年11月份以来,我国央行连续4个月购入黄金,至今年2月份累计增持黄金102.02吨,仅次于土耳其,成为2022年以来全球第二大黄金增持国。

在央行加速购金的同时,普通投资者和消费者也在抢购黄金。1月春节过后,黄金需求继续反弹。2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出库总量为169吨,较上月增加30吨,按去年增加76吨。

“黄金现货最近一直都很紧俏,从3月份开始就比较紧张。硅谷银行、瑞信风波刺激国内外金价飙升,引发市场持久的避险情绪,这成为近期金价坚挺和交易火热的基本面基础,市场普遍预期新一轮美国经济危机正在酝酿中,而根据次贷危机和新冠疫情中黄金牛市的历史经验,投资者看好黄金后市。金价飙升本身又会催生买涨不买跌的实物黄金抢购需求,普通民众更倾向于以持有实物的形式来投资黄金。”山金实业贵金属产业部总经理蒋舒表示。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在上海某大型金店内看到,前来选购黄金首饰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也有部分顾客咨询购买实物金条。

世界黄金协会资深分析师贾舒畅认为,考虑到最近国内黄金需求的强势,以及黄金传统消费淡季二季度的临近,预计3月份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出库量将保持高位,4月份开始逐渐走低。不过,从长远来看,世界黄金协会对今年中国的黄金需求仍持谨慎乐观态度。虽然在2022年低位基础之上的经济复苏或许会利好国内的黄金消费,但防疫政策放开后,被压抑的旅游消费需求即将反弹,可能会影响消费者的黄金购买预算。

国际金价正在逼近历史高点

3月20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黄金期货价格一度突破2000美元/盎司关口,目前最新价格在1980美元/盎司附近震荡。国内金价方面,上期所黄金期货和金交所金价一度接近450元/克。一路上行的金价,再次向2020年8月的历史高位逼近。

东证衍生品研究院宏观首席分析师徐颖指出,金价近期的突破上涨主要是在硅谷银行遭遇挤兑、瑞士信贷股票遭遇抛售、欧美股市大跌的情况下,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对美联储的降息预期增加所致,在本轮美联储激进加息周期中,收益率曲线呈现深度倒挂状态,而硅谷银行事件的爆发将金融系统稳定性的问题摆上台面,也就意味着后续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空间越来越小,在抗击通胀的同时要兼顾经济增长和信贷市场。但短期随着美联储为金融存款机构和海外央行提供美元贷款,流动性冲击缓解,避险情绪消退,金价已经有所回调。整体而言,资金从去年11月开始流入黄金,此前黄金投资金条购买量增加、黄金期货投机持仓转为净多仓,ETF持有量止跌,都说明金价的最低点已经看到了,对黄金的长期走势判断乐观。

“长期来看,美国经济周期向下走以及加息周期接近尾声是确定的,叠加地缘政治风险,都对金价构成支撑,但需要更多经济下滑的数据佐证。短期来看,硅谷银行和瑞士信贷引发金融系统波动带来的避险情绪已经逐渐消退,而美联储3月利率会议除了暗示加息周期接近尾声外没有更多鸽派信号释放,尤其是关于何时降息,目前市场预期年底就会降息,但美联储点阵图显示2023年不降息,这部分预期差会成为后续博弈的焦点,黄金经历了一波快速拉涨后进入到盘整阶段,需要关注回调风险,长期来看还是很乐观的。”有分析人士表示。

谈及金价走势,南华期货有色分析师夏莹莹称,3月中旬以来,黄金价格一路飙升,美黄金一度站上2000美元/盎司关口,主要受欧美银行业风险下避险情绪与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双重影响。而股市等风险资产表现平平,凸显黄金在对抗金融等风险上的魅力和优势,现货市场买需亦受到提振。此外,中国央行已连续4个月增持黄金逾100吨,亦一定程度增强投资者购买黄金的信心。尽管中长线看黄金配置价值依然较高,但短线则不建议继续追高,因银行业风险与美联储降息预期已过度交易,可等待黄金回调后的做多机会。后续仍需继续关注银行业风险事件发展、以及美国通胀数据变化对美联储货币政策立场的影响。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