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快讯 > >正文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这是在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的又一新高。大学生在求职就业中面临着诸多急难愁盼问题。近期,沪上各高校纷纷举办专场招聘会,记者发现,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改变。走出“就业难”的困境,需要用人单位、高校、大学生乃至他们的家庭共同朝一个明确目标努力。

招聘方 更注重综合素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复旦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类招聘会日前举行,参会单位约300家,提供16000余个招聘岗位,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包括科研院所、基础教育、交通运输、金融地产、传媒出版、批发零售等诸多行业。大连金普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赵玉鹏介绍,为吸纳人才,金普新区组织了15家企事业单位来复旦,提供岗位123个,其中54个岗位要求博士学历以上。无锡高新区党工委委员韩杨表示,高新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智能装备为主导产业,此次高新区共有20家上市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来到招聘会现场,提供117个岗位,需招聘426人,与复旦大学的计算机、材料等专业十分契合。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对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技能,还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的招聘人员介绍,本次共有12个研发岗位,面向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特别欢迎愿意投身国防军工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加入。在技术方面,入职后的年轻人能够接受更系统的科研训练,有助于他们深耕科研行业。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招聘人员表示:“出版这个行业,要对书籍有感觉,通过多种渠道洞悉图书市场的动态。我们希望能招纳一群热爱书、了解书的同学。”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此次招聘不仅带来科研方面的岗位,还有党务类等职位供同学们选择,集团人事专员说:“有很多新闻传播类的同学来询问党务岗位,大家求职目标明确,方向清晰,非常欢迎大家能够加入我们。”

【数据】

据智联招聘《2023年春招市场行情周报》,企业招聘需求上升势头明显,酒店及餐饮行业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速达25.4%,排名第一。物流/仓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型行业,以及零售/批发等消费底盘型行业也吸引人才流入,简历投递量环比增速均达14%以上。此外,通信/电信/网络设备、计算机软件、IT服务行业求职火热,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求职热门。

求职者 纠结理想与现实

在各大招聘会现场,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应聘难”“就业难”背后的结构性矛盾,其中既有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也有求职者本身对岗位的“理想与现实”脱节。

两年前,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K星圆梦计划”合作办学班,首届专科毕业生王宏俊说:“我还清晰地记得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学习营销学理论知识时,老师给我们设计了许多作业,引导我们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在学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时,老师让同学们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做短期的规划,这份职业规划对我的职业生涯十分受用。”小王同学相信,有了合乎自身条件与岗位需求的求职规划,在应聘时就能从容不迫。

在复旦的招聘会上,记者还见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研一新生李邦彦,他自称是来提前打探就业行情的,认为这会对接下来两年的大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华东师大前天举行大型招聘会,心理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小许在场内转了好一阵,始终举棋不定。她说:“要说求职难,至少从我和我周围的几位同学来看,自己‘要求过高’也是个事实。比如,我们宿舍的四位女生几乎都已经拿到了应聘录用通知,有的人还拿到了不止一份。我现在手里就握有一份上海某大银行总部的录用通知,月薪在1.5万元,但我不太想去。我不是上海生源,我想去苏浙两省找找机遇。因为我觉得留在上海,今后的生活压力会比较大。”

记者在现场听到好几位求职大学生不约而同地说,父母对他们的就业并不着急,会时不时地对他们说“大不了再养你几年也行”。

“初入职场的一些年轻人,眼高手低的老毛病没有根除,现在又出现了怕辛苦甚至怕工作的现象。这都十分不利于在求职中积聚正能量。这里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和社交圈的影响。”一位企业人事负责人坦言。

【数据】

据前程无忧《2023职场人理想工作与求职调查》报告,近八成的受访者愿意接受“钱少”的工作。其中,近半数(46%)的受访者倾向优先选择“钱少、事少、不累”的工作。另有近三分之一(28%)的受访者倾向优先选择“钱虽少,但符合兴趣,或发展前景更好”的工作。

投简历 为何成了废纸

在前天的华东师大招聘会上,前来设摊的150余家单位都是由校友创办或由校友担任高管的单位,覆盖了科技、金融、教育、传媒等行业领域,职位类型包括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教师、财务等,共提供了2300多个就业岗位。校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继亮介绍,学校积极开展“访企拓岗”活动,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全力帮助毕业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走好求职之路,同时鼓励各院系依托专业特点和优势,采取单独举办或院系联合举办方式,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如近期正举办华东师大理工类毕业生招聘会、文史哲毕业生招聘会、音体美毕业生招聘会等。

“找就业的机会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找到心仪的职业。”有求职大学生向记者表示,他们特别反感“眼高手低”这顶帽子,认为“眼高”是与学历、能力呈正比的,至于“手低”的问题,很多岗位在入职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积累基本就能驾轻就熟了。

在招聘现场,记者还看到一个“奇怪”现象——百多个招聘摊前难得见到争先恐后的求职者,而一进大门处的求职技巧咨询摊位却大排长龙。由十几位校友担任的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一字排开,与求职者“一对一”交流怎么写简历、怎么“推销”自己。很多求职者纳闷地问:简历到底怎么写才能打动用人单位?费尽心思写好的简历,为什么送到招聘单位手里却往往被瞄了一眼就扔进了废纸篓里?

上海杰其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执行合伙人张婴文说,很多大学生的简历太“冷冰冰”,除了罗列学历和实习经历,完全看不到对职业的思考,看不到通过努力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更看不到自己的特长对于成长的贡献。这种平平淡淡、千人一面的简历,怎么可能真正打动用人单位呢?

【数据】

据中青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去年的调查,98.9%的受访大学生认同一份好的简历是求职成功的关键。但是,却有79.1%的受访者承认主要是通过网上查找模板制作的简历。受访者认为,一份好的简历应该简洁美观(占比77.7%)、全面细致(占比64.9%)、匹配度高(占比61.5%),其他的特点还有亮点突出(占比58.8%)、绝对真实(占比48.1%)等。

新民晚报记者 王蔚 张炯强

应精准对接求职需求

不必用大单位撑场面

上海大学在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时提出了两个新思路,一是“聚焦多学科就业特点精准供给”,二是“对接重点区域发展布局多元输送”。今年上大校院两级协同联动,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毕业生就业诉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分层分类开展小而精、专而优的书院专场宣讲招聘活动。例如,宏嘉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举办的电子信息类专场招聘会,围绕国防军工、高科技电子与5G、汽车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高科技人才需求,服务大国重器。本学期开学后,上大还积极与四川省、常州市、合肥市、苏州工业园区等外省市和上海宝山区、临港新片区等各级政府部门对接,把毕业生输送至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助力各地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以化工见长,前来参加校招的企业多为化工类领头企业。东华大学以纺织学科见长,纺织类优势企业云集。这样的招聘会更符合毕业生的专业特长。

那么,时值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旺季,应聘者们究竟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他们又会去哪儿呢?多位高校就业办负责人表示,只要从近二三年各校公开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就可看出大致趋势。例如,在华东理工大学去年的统计中,总计92.04%的本科毕业生和84.91%的毕业研究生面向企业就业。在签约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就业单位性质流向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50.65%、22.49%、18.90%和7.96%。再来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去年的就业情况,33.14%的学生去了中小企业,其中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占比22.32%,三资企业占比12.44%。

正是有了这些真实数据做参照,记者发现如今不少高校招聘会也存在着“不接地气”的硬伤。既然在绝大多数高校的统计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但校招会里民企的数量并不多,放置在显眼摊位的民企更是少之又少。很多高校还是喜欢用大集团、大企业、大单位来为校招会“撑场面”。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王蔚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