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 题:传统节日新活力——端午话传承
新华社记者
(相关资料图)
端午又至,粽叶飘香,龙舟竞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生动注脚,端午节彰显出新活力。
澎湃时代气息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端午节这天,江苏徐州马庄村村民、八旬老人王秀英早早起床,和村民们一起缝制香包。不紧不慢缠丝绕线,细密针脚勾勒出吉祥如意、辟邪祛病的美好希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英在潘安湖畔创办了香包工作室。几年来,小香包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荷包”。连日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粽子造型的香包格外受欢迎。
令王秀英感到欣慰的是,孙女孙歌尧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学习制作香包。“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要把握非遗传承‘未来时’,推动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场景,让徐州香包成为‘文化记忆包’‘乡村富裕包’。”孙歌尧说。
戴香包、吃粽子、挂艾蒿、饮雄黄酒、赛龙舟……应天顺时,端午节彰显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生命观。
发令枪响,一艘艘龙舟如同离弦之箭,伴随鼓点声船桨激起层层浪花……这是端午期间,广东东莞东江水面上的精彩一幕。东莞市万江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叶荣华说,岭南地区河网密布,龙舟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体现着同舟共济、奋勇争先、拼搏向上的精神。
据介绍,东莞近年来建设了龙舟民俗文化村、龙舟文化博物馆,推出龙舟模型、龙舟公仔等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推动龙舟文化创新发展。
端午节当天,浙江杭州西溪湿地最佳龙舟观赏点深潭口处人山人海。200余条龙舟从三个下水点分别出发,到达终点深潭口,便开始“龙舟胜会”中难度最高、最具观赏性的“胜漾”环节。
一时间浪花飞溅、鼓乐激昂。众人的惊呼中,一艘独特的龙舟闯入视线,原来是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琮琮”“莲莲”“宸宸”乘坐着龙舟加入竞渡队伍。
6月22日,村民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蒋村“龙舟胜会”上划龙舟。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随着亚运会临近,一场场精彩的龙舟赛事不断上演。杭州蒋村龙舟协会会长沈荣根难掩自豪:“外国友人也慕名而来参赛了!”
涵养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屈原爱国忧民的精神风骨,感召中华儿女。
在湖南省汨罗市屈子祠工作生活40余年的屈学专家刘石林说,屈原的爱国精神、求索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学习与践行。
“端午大过年”——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归,这里的人们对屈原饱含别样情感。
“壮哉屈子,楚辞千秋悬日月兮!伟哉屈子,浩气长存参天地兮……”6月21日,在秭归开幕的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上,一首《颂屈原文》,庄严深沉、意蕴悠长。
6月21日,演员在2023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开幕式上表演舞蹈《屈原》。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文化节期间,端午诗会、国风游园会等系列活动,以“沉浸式体验”触发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从节庆活动到城市建设,再到城市品牌打造,近年来,宜昌积极推动屈原文化传承发展,让屈原的精神更好浸润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砥砺奋进之志。”宜昌屈原文化研究院工作专班负责人雷青松说。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长桌上的粽子连成串,长桌旁的村民心贴心。端午节当天,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勐甘村的佤族、傣族、彝族、拉祜族等族群众齐聚一堂,包香粽、过端午。
6月22日,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乡勐甘村,来自不同寨子的群众围坐在一起包粽子。(沧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村里年年组织端午节活动,把团结情包进粽子里,把民族情融到心坎里。”勐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骏说。
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马凡松认为,不同民族共度端午,既是促进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的有益实践,也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方式。
6月20日,山东青岛即墨古城人头攒动,“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暨“手造传承”文明实践活动在这里举行。旱地龙舟比赛、投壶游戏、汉服体验、非遗手造项目集中展示。
“将民俗文化活动与文明实践相结合,让广大市民沉浸式了解节日文化内涵、民俗知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韩树勋说,端午节正是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好时机,有情怀有文化的旅游体验,让古城持续焕发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