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鞍重股份(00266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为主体,主要包括锂矿选矿、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及工程机械制造业务。公司新能源战略转型发展主要方向为“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受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及销量持续增长。报告期内主要为锂云母选矿业务及基础锂电原料碳酸锂的生产业务,近年来受我国新能源汽车、储能产业利好政策推动,终端需求持续旺盛,带动上游产业蓬勃发展。公司工程机械制造业务主要从事矿山、建筑、筑路机械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产品主要销往煤炭、建筑、冶金、矿山和筑路等行业,下游客户主要是煤炭、建筑、冶金、矿山和筑路等重资产行业。前述行业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环保政策及产能宏观调控政策等紧密相关,周期性比较明显,导致下游客户订单需求下降,主要产品价格和毛利率水平下降,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1、行业整体情况(1)新能源锂电材料行业锂是21世纪的“元素新星”,作为一种轻金属,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就已实现工业化开发应用,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锂工业生产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伴随锂电新能源产业及新型材料工业的兴起,锂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各类锂盐产品的应用也越发广泛,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因此而被西方国家称为“战略金属”,亦称为“工业味精”或“能源金属”。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盐产品在现代工业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电池工业、电解铝、润滑剂、医药、制冷剂、核工业及光电行业等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锂及其相关产品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报告期内,公司锂资源业务主要产品锂云母、碳酸锂等是锂电新能源产业链重要的基础原料,产品下游客户主要为锂电池厂商、锂电池生产厂商,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领域。在终端产品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33.1万辆增长至2022年的688.3万辆,增长近21倍,占汽车总销量的25.6%左右。在储能领域方面,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由2016年的3.1GW·h增长至2022年的159.3GW·h,增长近50倍。研究机构EVTank发布《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从出货结构来看,全球汽车动力电池出货量为684.2GWh,同比增长84.4%;储能电池出货量159.3GWh,同比增长140.3%;小型电池出货量114.2GWh,同比下滑8.8%。EVTank预计到2025年和2030年,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211.8GWh和6080.4GWh,其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2.8%。锂电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产业,近年来密集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产品的爆发性需求,为锂资源相关产品提(2)工程机械制造业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并成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持续的技术创新已经使我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的制造业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海外破碎筛选设备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主要龙头企业有芬兰美卓集团、瑞典山特维克、美国特雷克斯等跨国公司。相较之下,中国本土破碎筛选设备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分化状态。未来,在中小矿山整合、绿色矿山建设等国家政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大型矿山的市场占比将继续提升,而小微型矿山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低端内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因下游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而逐步被中高端内资品牌挤压,在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小型矿机生产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挑战。2、公司所属细分行业情况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为主体,主要包括锂矿选矿、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碳酸锂是锂电产业链重要的基础原料,产品的下游客户主要为锂离子电池厂商,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领域等。近年来,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电池级碳酸锂、电池级氢氧化锂等产品的爆发性需求,为锂相关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及发展机会。新能源产业链作为国家重点支柱产业,亦密集出台一系列产业政策,为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家能源局网站2023年1月6日发布通知,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规定,交通领域大力推动新能源、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替代传统能源汽车;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参与绿色电力交易。受2022年碳酸锂市场价格快速上涨影响,吸引碳酸锂冶炼企业扩产项目增加,新增产能一般在2年后产能将陆续释放,当前供不应求的格局可能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改善,未来碳酸锂行业核心的竞争力来源于冶炼成本的降低。随着对锂资源的开发研究逐渐深入,锂在下游领域的应用也逐渐丰富,需求不断提升。除对锂的需求量提升以外,下游客户的生产研发需求也在进一步提升,对锂的深加工以及产品纯度等也进一步提高要求,如对锂含量、杂质含量、磁性异物含量等指标提出严格标准,这使得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新进入者依靠自行探索、自主研发,实现生产技术的关键技术研发和难点突破难度较大,企业生产经营达到产品工艺成熟稳定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与优化,因此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为主体,主要包括锂矿选矿、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及工程机械设备制造业务。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推动下,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市场将迎来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上游锂资源行业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大型车企与锂电池厂商加大对锂电产业的投入,带动上游基础锂盐产品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基础锂盐产品的上游原材料目前处于供应紧张状态,未来随着以碳酸锂为代表的基础锂盐产品需求进一步增长,叠加锂云母等采选产品新增产能释放周期较长,锂资源产品供应紧张局面将延续较长时间。我国为更好地发展新能源产业,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及行业政策,推动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未来新能源行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势必会推动上游锂矿采选业务及锂盐生产等锂资源产品快速增长。由于看好新能源行业巨大发展前景,公司积极寻求战略转型,已通过收购金辉再生开展锂云母选矿业务,设立领能锂业筹建碳酸锂生产线及正式投产。受益于锂电新能源产业爆发性的市场需求,公司锂资源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公司牢牢把握市场机会,初步形成包括锂云母、碳酸锂三大锂资源产品在内的上游供应链布局。1、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公司于2021年11月出资设立以碳酸锂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的领能锂业,基础锂电原料是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的关键步骤,也是公司锂资源业务布局的重要环节,年产1万吨碳酸锂生产线的正式投产有利于公司完善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公司抗市场风险能力,对公司发展有积极作用。该项目于2022年9月达到正式投产标准。2、锂矿选矿业务:公司于2022年1月收购金辉再生70%股权并将其纳入合并范围,业务拓展至锂云母选矿。金辉再生目前已拥有技术先进、装备可靠、工艺成熟的选矿生产基地,年选矿产能120万吨,在选矿业务领域获得包含8项发明专利在内的44项专利授权,技术实力、生产工艺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得益于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及下游需求不断增长,锂云母市场价格大幅上涨。锂云母主要用于碳酸锂生产,而碳酸锂为是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基础原材料,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上游锂云母选矿以及碳酸锂等锂盐生产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基础锂电原料是锂电新能源产业链中原材料供应的关键步骤,也是公司锂资源业务布局的重要环节。碳酸锂价格的大幅上涨,为基础锂电原料生产带来较大的利润空间。报告期内,公司锂矿选矿、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已占据营收比例在80%以上,受益于锂电新能源产业爆发性的市场需求,公司锂资源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公司牢牢把握市场机会,形成包括锂矿石、锂云母、碳酸锂三大锂资源产品在内的上游供应链布局。提升公司营运能力,通过实现上下游产业链连动的协同效应,实现公司盈利不断提升。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的经营宗旨:公司秉承“诚信、务实、创新、奋斗、团结”的价值观,立足“稳步基础业务”锐意进取,以“引领以望,求志达道,开拓创新”为领航,全方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夯实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核心竞争力能力,着力打造一个经营规模化、产品专业化、品质卓越化、管理规范化的“为社会做贡献的”制造业知名企业。1、区域产业领域优势金辉再生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依托宜春当地丰富的锂矿资源,公司的锂云母生产具有坚实的锂矿原料供应保障,除多年经营积累的供应商关系外,公司目前已与当地锂矿石供应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可保障每年不少于130万吨锂矿石供应,同时公司亦积极拓展采矿环节储备战略资源,2022年5月收购了鸿源矿业15%股权,长期供货协议及向采矿环节储备战略投资保障公司目前以及未来发展的资源供应。公司于2022年12月8日在临武县与临武县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公司与企业联合体联合投资含锂多金属矿采选、碳酸锂、混合储能及电芯项目,根据相关约定,后续结合项目落地的工程进度,公司将获配相应储量的含锂多金属矿产资源,确保能满足项目年产8万吨碳酸锂产能的资源需求。2、研发技术创新优势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目前,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63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技术优势明显。并且金辉再生和领能锂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多项选矿核心技术及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核心技术,其中针对难处理低品位钽铌锂矿性质复杂、易于泥化、分离效果差、分选指标低等问题,开发出“弱磁除铁-磁性分离-重浮联合”新工艺技术,解决了锂云母、钽铌精矿、长石及钛铁锰等杂质矿物的分离难题,实现了低品位钽铌锂矿的高效综合回收。领能锂业在现有隧道窑的设计基础上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化改造及梯次利用,将烧砖的高温尾气作为生料干燥窑的热源,将冷却高温熟料的余热空气作为锂云母回转干燥窑的热源,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消耗量。并在碳酸锂冶炼领域积累丰富技术工艺数据和完备的项目建设能力。3、上下游产业配套优势自公司开始布局新能源产业以来,已实现锂云母生产,逐步投资锂矿开采企业,扩大公司锂矿战略资源储备,同时正在筹备建设碳酸锂等锂盐生产工厂。在公司的产业链布局中,由领能锂业所实施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项目,在其全部达产后,将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和经济价值,有利于公司形成规模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对外采购的议价能力。为进一步落实公司“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布局的重要举措。2022年11月与江西省贵溪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贵溪政府”)签署了《碳酸锂冶炼建设项目投资协议》,拟在贵溪市投资建设年产能5万吨碳酸锂冶炼生产线。2022年12月于临武县与临武县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书》,协议约定公司与企业联合体联合投资含锂多金属矿采选、碳酸锂、混合储能及电芯项目,分三期建设。下一步公司主营业务拓展方面,公司与国内锂电池产业链知名企业共同落户落户郴州合作开发,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技术,进一步延伸公司产业链、保障公司产品的上下游的采购与销售。4、技术储备及人才储备优势目前,公司地质和技术专家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30年,在矿山采选冶炼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矿山机械上市公司,在矿山机械领域具备行业影响力和行业人才、供应链积淀,熟悉了解矿山业务。金辉再生一直专注于多金属矿的选矿领域,拥有44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项,在多金属选矿领域人才、技术积淀深厚。领能锂业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已于2022年9月正式投产运行,已经申请并受理专利14项。公司核心骨干和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技术基础和业务能力,对行业技术、业务环节和业务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高效的执行力和活力,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公司的业务发展。公司强化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也进一步夯实公司在新能源产业的上下游合作进行技术支持,以提升行业整体周期波动的抗风险能力。5、创建品牌优势公司始终重视技术创新,将主要客户群体定位于对振动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煤炭行业,多年来保持了快速稳健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并在煤炭、筑路、建筑材料生产机械装备等行业积累了良好的口碑。2003年至2020年,公司多次获得煤炭加工业协会颁发的“全国十佳选煤设备制造厂”荣誉称号;2017年,公司生产的“大型筛分机”获首届选煤装备十大科技成果奖。2020年,公司获得“2020中国建材企业500强”称号。目前,公司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口碑均优于大部分国内同行,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振动筛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PC生产线制造行业的领先企业。 四、主营业务分析1、概述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以新能源锂电材料产业链为主体,主要包括锂矿选矿、基础性锂电原料锂盐加工及冶炼业务及工程机械制造业务。公司新能源战略转型发展主要方向为“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受新能源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及销量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8,594.68万元,同比增加417.9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39.41万元,同比增加185.90%。主要系受1、本年营业收入增加,主营业务同比增加103,118.62万元,本年度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减少7,420.66万元,主要是公司开展锂云母选矿及碳酸锂业务。受益于锂电新能源产业爆发性的市场需求,公司锂资源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公司牢牢把握市场机会,通过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产品深加工,促使营业收入增长较快。2、近年来,公司受宏观调控,行业周期下行及下游行业“去产能”等因素影响,下游产业需求不稳定,导致公司振动筛及PC生产线订单减少,营收占比大幅下降。3、加大项目投资,夯实战略发展基础,全力加大投入,促进有效产出保证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于2021年11月出资设立以碳酸锂生产、加工、销售为主要业务的领能锂业,并于2022年3月启动一期年产1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建设,2022年9月正式投产,并形成基础性锂盐产品碳酸锂形成市场销售。4、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投入关键核心技术及战略产品的技术研发,自2022年公司开始全面进行信息化管理管控,依托用友软件集团ERP管理系统的上线,对财务、人力、行政、协同办公等管理模块进行规范化、简洁化、统一化、平台化的改造。并依托国防科技大学的技术团队,自主开发大数据集成分析系统,对生产工艺、全流程数据进行留痕及智能学习分析。基于大数据的思想,可对已有工艺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产线效率的制约点;同时,对于产线中暴露的问题,可根据异常数据部分快速溯源,为抢修、更换等保障措施提供支撑;且可对每一步细节进行数据建模及优化实验,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工艺改进及技改方案支撑;为成熟化运营、快速复制产线及助推全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可提供一揽子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已获授权的专利共163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共23项,实用新型专利146项。从营收比重来看,已凸显公司战略转型初见成效,锂资源业务各项布局有力推进,现已初步形成“采矿+选矿+基础锂电原料生产”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而受锂电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影响,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及销量持续增长,为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及盈利能力形成保障。自2021年4季度开始,由于新能源汽车等下游行业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上游锂资源产品需求持续旺盛,锂云母价格快速上涨,2022年金辉再生锂云母的销售均价约为每吨1万元左右,而2021年同期销售价格仅为0.15万元/吨,增幅约5倍左右,价格快速上涨主要系下游需求旺盛所致,未来我国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仍将保持,对锂资源产品的市场需求仍将持续增长。公司通过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锂资源产品深加工,在当前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态势下及公司产业链上下游合理布局的双重作用下,有利于公司维持目前的业绩髙增长状况,具有良好的盈利前景。五、未来三年的经营目标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公司将通过高梯度磁性物尾矿料再选钽铌和锂新技术工艺研究和应用等研发项目落实自主创新规划,持续引进高端研发人员,提升研发中心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力度,巩固市场竞争优势,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2、加快新能源产业布局2021年以来,公司以锂云母选矿及碳酸锂生产作为切入点,形成了尾矿回收、选矿及深加工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布局,2022年锂资源业务板块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长期来看,锂相关产品存在稳定市场需求,而短期内更是存在爆发性需求,为把握行业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已有先发优势,公司将加大国内外锂矿市场的开发,确保锂资源材料的供应,加快推进郴州项目、贵溪项目的投资建设,尽快实现量产碳酸锂并提升锂云母选矿产能,进一步深化新能源产业布局,实现上下游的协同效应。3、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品牌影响力公司将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充分利用近年来工程机械制造行业与锂资源行业较为稳定的增长期,全方位参与市场竞争,加强销售队伍组建与营销网络建设,提高公司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形成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二)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为实现上述经营目标,公司拟订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如下:1、自主创新计划公司将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强与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科技孵化能力;进一步加强技术中心升级,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2、产品开发计划公司将在现有产品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设计、新工艺及先进的研发、试验和测试手段,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实施“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争先”为目标指引;夯实振动筛、建筑工业化成套设备、锂资源产品生产等主营业务,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完善公司产品体系。3、市场开发计划在锂资源业务板块领域,公司目前正逐步布局锂电新能源上游产业链,包括矿山、低品位含锂瓷土矿高效利用、碳酸锂生产。公司将继续加快正极材料下游企业合作导入,建立技术、销售联动开拓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4、人力资源计划根据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业务发展的需要,计划在未来2-3年内通过内部培训、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大力扩充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队伍,不断改善员工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建立符合企业快速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具体计划如下:(1)充分挖掘内部人力资源的潜力,在公司员工中开展后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2)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优化人才结构,继续引进营销、采购、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3)继续完善员工招聘、录用、选拔和绩效评价体系等激励约束机制,提供良好的用人环境,保持人力资源的稳定,不断提高员工的技能与专业水平。5、对外扩张计划公司将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对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在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上,适当收购、参股或联营与公司主业相关的、资产质量较好、能显著增强公司生产或技术实力的企业,通过外延式扩张来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