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慈利县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村综治中心,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路径,建立完善“网格化+331”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村级处理3次、乡镇处理3次、县级处理1次),通过创建金岩乡荆竹山村“老吴工作室”,以点带面,聚焦群众参与感、体验感、安全感,实现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处理得好”,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突出“三建”夯实基础。建好阵地树品牌。金岩乡荆竹山村共有“五老”人员24人,他们对村里的人物情况、地理环境及村情民意十分熟悉、善于做群众工作。为了充分“五老”作用,该村创建集健康服务、矛盾调解、政策咨询等10余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老吴工作室”,并以此为载体在全村打造12个“四个一”(亮明一个党员身份、公示一份党员承诺、建成一个红色议事会、组建一支红色队伍)式的红色屋场,引导党员在基层长效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强队伍优服务。整合全村退休党支部书记、律师、医生,老退役军人、老党员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银发资源”。由退休老支部书记吴有远同志担任工作室主任,退休二级律师朱华宏和退休医生朱立贤2名同志任副主任,带领其余9名老同志,组建成一支业务精湛、经验丰富、乐于奉献的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制度显实效。充分发挥工作室“离得近、叫得应、接地气”的优势,全体成员实行“周轮流坐班”和“一周一次”集中服务机制,并结合群众诉求实际,不定期进组入户上门促和、串门聊天、宣讲政策等,积极架通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基础服务落地落实。
立足“三带”增强引领。结对子带出好徒弟。工作室成员与新任村干部“一带一”结成对子,通过手把手教、面对面讲、全方位带,帮助其迅速成长。一季度开展一次“银发促苗”比武,通过模拟法庭、模拟讲堂、模拟调解等来检验“结对子”效果,评出“最佳导师”以及“优秀徒弟”,促进带教工作取得实效。搭台子培养田秀才。积极对接当地“土专家”,组成农业技术智慧团,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传授种植技术。以全乡猕猴桃种植基地、黄花菜种植基地、杜仲加工厂、珍珠花种植基地、黑猪养殖场、黄牛养殖基地等为技术培训平台,今年来,先后组织相关实用种养技能培训10期,培训人次达480人次。找路子带好新生代。围绕社会实践、爱心助学、家庭教育、心理辅导、安全教育“五条路子”,大力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2022年暑假,争取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师大等名校对口援助留守儿童30余人;引导村里4名大学生参加青年人才“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季度组织一次“小小交通劝导员”“我是小法官”“反诈小宣讲员”等活动,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
聚焦“三点”促进发展。乡村治理单元聚焦重点。创新“1+2+N”(1名老同志,负责2个组,解决N个群众诉求)工作模式,利用“网格化”织密乡村治理单元,协助村“两委”班子抓好疫情防控、控违治违、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为村“两委”班子减少工作压力。板凳议事会攻克难点。推行“好邻居+工作室巡回约访”调解制度,今年来,利用“长板凳议事会”,为群众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41件。张官高速建设以来,全村征地400亩,征拆房屋24栋,未发生一起规模性纠纷,未出现一例群众上访事件。乡村人才库打通堵点。建立“荆竹山村人脉库”,打造人脉资源优势,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今年来,引回乡贤4人,挖掘乡贤8人,主动参与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和管理4人,带头发展黑猪、清水鱼、黄牛、莓茶等产业10人,解决就业务工150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较去年相比预计增收5万元。
提升“三力”共同治理。“红色微法庭”提升公信力。工作室建立了以退休律师为首的“红色调解队”,配合村“两委”、乡综治办、乡司法所,多方位、多角度化解群众纠纷矛盾,化解率达100%。每月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党员、群众近距离感受法律尊严和司法温暖,有效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红色微驿站”提升保障力。在“老吴工作室”建立“红色微驿站”,充实应急药箱、爱心雨伞、血压器、棋牌桌、健身器材、图书报纸、广场舞音响等便民物品到驿站,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座椅休息等基本公共服务。今年来,驿站免费为村民测量血压390人次、测血糖180人次。“红色微展演”激发引导力。组建“红色三句半”展演队,将群众关注的法律法规、乡风文明、惠民政策等通过“三句半”展演的形式,让党的好声音及时“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入人心。(慈利县信访局)